道德经第五十章生和死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在本章是说摄生的最高境界是不召感凶祸。兕角、虎爪、兵刃是凶祸,一切的生死与凶祸都是自己召感来的;清静、光明、圣洁的生命与这些杀机绝缘,置于死地能不死,不是绝情人,纵然得了绝症也不会死。不是奇迹也不是天佑,是道高德重所致。庄子《知北游》有一段,大意是说:圣人善能调理万物而不伤害万物,因为不伤害万物,所以就不被万物所伤了。观人世间业海无尽,而众生茫茫,莫不载浮载沉。这是什么缘故?因为太重视有形的生命股票配资选股,而不断地追求享受,结果适得其反。
现代解析作者简介:户世锋,中医执业医师,道德经讲师,祖籍山东菏泽,1969年生于河南原阳。自幼研习道家文化与中医骨科,致力于《道德经》思想与中医**股骨头坏死**治疗研究,获国家中医治疗专利十余项,创立“户氏蒸敷灸”治疗体系!在中医骨坏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老子曰:“出生入死。”“生”就是从那个原始的生命海洋中出来;“死”就是回到那个原始的生命海洋。人的一生一世就像水:从大海中蒸发,变成云,又变成降水,然后历经千般坎坷,重新回到大海一样。当然比喻永远只是比喻,人的一生要复杂得多,但无论如何,死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所以从“道”的角度来看,就应该是“视死如归”的。死,就是回家。那么,生当然就是出门游历。生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把生作为一种根本的目的,为了生或者生得更好可以不择手段的话,那么就彻底迷失了生的意义。生死之间的流转和这世间的所有事物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只服从于道的。我们对待生死也应该以一种淡然从容的态度去面对,顺应自然、顺服天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对生,既不奢望,也不期待;对死,既不畏惧,也不抗拒。
展开剩余77%“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何时生?何时死?生得长寿亦或夭折、富贵亦或贫贱、俊美亦或丑陋等等,哪里是可以人为地去决定的呢?如果一定要改善,也要在明白“道”的基础上用“道”的原则去改善,例如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科学养生,远离有害食品,这些都是符合道的生命质量改善。为什么“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因为他“动”为的是“生生之厚”。“生生之厚”做的无非就是那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为目”的事,是超越了“为腹”的基本需求的事,那么当然就会“反者道之动”——向你所希望的反面去发展,求生而得死!“生”是一个很玄妙的过程:只有“不自生”的人,才能“长生”。
真正善于从天地间“摄”——吸取生气的人,他是不会太在乎自身的得失安危的。在他看来,天下没有什么吉凶祸福,只有顺服天道才是最重要的事。春天有生气,夏天有长气,秋天有收气,冬天有藏气,四季之交有中和化蕴之气,都是我的养生之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叫善养阴阳平衡之气。不要为了厚养自身而对其他众生多所杀伤,进一步放生、利生,这叫符合上天有好生之德,大慈大悲的修行。道的法则像一面镜子,你善待他人,它就善待你;你恶待他人,它就恶待你。你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去夺取别人的生命和幸福,它也会来夺走你拥有的一切,这叫“其事好还”;它也像一块田地,种善因、种福因,那就是善田、福田,你种恶因、种祸因,那就是恶田、祸田,时间会加了很重的利息回报的。为什么“善摄生者”没有任何忌讳,可以避开世间的一切凶险恶毒的加害呢?就因为他是遵循“道”的,遵循“道”就能得“气”。得“气”才能获得生的根本。此外,遵循“道”他就不会种恶因,也就不会遭到恶果。他没有主观地去趋吉避凶,只要他在的地方就是吉祥的、和平的、安泰的,这是“道”的力量。这也就是老子所说,世间任何凶物都无法降灾给他的最大理由。所以说他是没有“死地”的。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五十章,这也是最难理解的章节之一。古人善用九这个数字,并且对九这个数字有很大的崇拜。九字起初是龙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九”作为数不同于一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传说古代中国人把天分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征意义。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汉语中有“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之说。并有明九暗九之奥妙,《道德经》总八十一章就是暗九。
老子在这篇文章里面却连续用了三个“十”的数字,所以历代注家的分歧都很大。单一句“十有三”,就传下来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一种是韩非子的《解老》、河上公的《道德经章句》等,认为“十有三”就是十加三,人体的上七窍下二窍加上四肢,刚好十三,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另一种解读以王弼的《老子注》为代表,认为“十有三”就是“十分有三分”,十分之三。一套深邃的哲学,却搞不定这么简单的数字,也算是文化上的奇观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这样两种解释,都不圆满,但我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释框架,所以只能择一而从。两相比较,我倾向于选择“十分之三”,因为这种解释不那么生拗,而且整体上也更符合《道德经》的思想逻辑。
北宋苏辙《老子解》说,“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则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简单点说,剩下的那十分之一哪里都没去,她是一切生命与“玄牝之门”之间不可改变的联系。如果按照道教的教义来理解,也就是一切生命所秉受的“一点元阳”,是生命之所以会发生、会进入生死流程的原动力。个体生命尽管都是短暂的,但又都承载着这永恒的“一点元阳”,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从来就未曾离开过道的轮回。
结束语!老子第五十章揭示的“生生之厚”反致“动皆之死地”的规律,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企业经营若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利润最大化(即“生生之厚”),盲目冒险、透支资源、损害生态或透支员工健康,看似追求“生”,实则埋下祸根,终将陷入困境(“死地”)。相反,“善摄生者”的智慧在于顺应天道(市场规律、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之道),不妄为、不贪婪。企业当如“善摄生者”:其一,固本培元。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和健康运营(“为腹”),而非沉迷于浮华扩张与短期利益(“为目”)。
其二,敬畏规则。遵守商业伦理、法律法规(“顺服天道”),不行不义之举(不种“恶田”),方能避免反噬(“其事好还”)。其三,营造和谐。善待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及环境(“善待他人”),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福田”),自然能吸引资源、化解风险(“无死地”)。其四,把握平衡。如同“善养阴阳平衡之气”,企业需在创新与稳健、效率与人性、增长与责任间寻求动态平衡。最高境界的管理,是遵循规律、厚德载物,使企业本身成为生机勃勃、远离险境的“吉祥之地”,这正是老子“以其无死地”在现代商道的卓越启示。基业长青,源于对“道”的尊重与实践。
户世锋医生写于郑州中怀堂骨科医院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股票配资选股。(户世锋原著)
发布于:河南省阳美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